心理知識之表演型人格障礙
人格或稱個性,是一個人固定的行為模式及在日常活動中待人處事的習慣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綜合。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心理知識之表演型人格障礙相關內容。
表演型人格障礙
表演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過分情感化和用夸張的言行吸引注意為主要特點的人格障礙。這類人感情多變、容易受別人的暗示影響,常希望領導和同事表揚和敬佩自己,愿出風頭,積極參加各種人多的活動,常以外貌和言行的戲劇化來引人注意。他們常感情用事,用自己的好惡來判斷事物,喜歡幻想,言行與事實往往相差甚遠。
診斷人格障礙為表演型需符合下術項目中的三項:
①表情夸張,象演戲一樣,裝腔作勢,情感體驗膚淺;
②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
③自我中心,強求別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給別人難堪或強烈不滿;
④經常渴望表揚和同情,感情易受傷害;
⑤尋求刺激,積極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⑥需要別人經常注意,為了引起注意,不惜嘩眾取寵,危言聳聽,或者在外貌和行為方面表現得過分吸引異性;
⑦情感反應強烈、易變,完全按個人的情感判斷好壞;
⑧說話夸大其詞,摻雜幻想情節,具體的真實細節,難于核對。
表演型人格障礙者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例如,某企業一青年女工,平時只講究穿著打扮,炫耀自己,在單位上干盡出風頭的事。只喜歡聽到對她的贊揚聲、甜言蜜語聲,不愛聽到反對她的.聲音,更不愛聽到批評,輕一點的批評對她來說都不得了,大吵大鬧后還不上班。她平常言語、行為和服飾總愛模仿影視明星和歌唱明星,好象她本人就是明星似的,等等。表演型人格障礙者除了鬧得家不安寧外,在企業里也是令管理者頭疼的。
因此,對表演型人格障礙者進行治療是很必需的。對他們的治療主要以心理治療為主,如認知心理治療,通過心理治療的方法使他們偏離的人格得以糾正。
擴展
棍棒教育孩子易人格障礙
1、說謊:
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瞞得過就瞞,騙得過就騙,因為騙過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災難”。可是孩子說謊,往往站不住腳,易被家長發現。為了懲罰孩子說謊,家長態度更加強硬。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更要說謊,這樣就構成了惡性循環。
2、懦弱:
如果孩子經常挨家長的拳打腳踢,時間一久,這種孩子一見到家長,就會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得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這種孩子往往會惟命是從,精神壓抑,學習被動。
3、孤獨:
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認為老師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頭來。于是這種孩子往往不愿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獨。
4、固執:
有的家長動不動就打孩子,損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對立情緒,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搗亂來表示反抗,你要東,他偏要西,存心讓家長生氣。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認錯,犟勁越大,常常用離家出走、逃學來與家長對抗,變得越來越固執。
5、粗暴: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強,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別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實際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別的孩子的壞榜樣作用。
6、怪僻:
有的家長打了孩子以后,還硬要孩子“認錯”,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這樣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傾向加劇。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了,實際上,抵觸情緒很大。在被打之后,他會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怪僻。
7、喜怒無常:
有的家長打過孩子以后,又覺得心痛后悔,即去撫摸孩子挨打的痛處,甚至抱著孩子痛哭,并加倍給孩子以物質上的補償。這種情況,在開始時孩子會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時間一久,也就習以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變得喜怒無常了。
家長期望通過打來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錯誤的。打,只會造成孩子種種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絕不能獲得教育孩子的效果。懇切希望孩子的家長,不要打自己的孩子。
【心理知識之表演型人格障礙】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知識之應對別人11-10
心理知識之自戀型人格障礙08-29
心理知識之偏執型人格障礙08-29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分析之教師心理10-26
心理知識之疑病性神經癥08-29
心理知識之依賴型人格障礙09-15
心理知識之回避型人格障礙08-29
心理知識之攻擊型人格障礙08-29
心理寄語:心理暗示知識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