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認識心理疾病:“病恥感”是如何產生
病恥感是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現的一種負性情緒體驗,且往往和自我污名化產生聯系,其對患者社會功能康復會產生不利影響,可通過心理治療治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你認識心理疾病:“病恥感”是如何產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你認識心理疾病:“病恥感”是如何產生
在當今社會提起精神病患,人們總會潛意識地認為他們是安插在我們身邊的“定時炸彈”,總是想方設法地遠離他們。
“恐懼源于未知”,自2016年1月起,新華網攜手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共同打造“精心講堂”,從心理疾病的預防、治療、維護等方面進行科普和公益講座。希望通過我們的“精心講堂”,讓網友朋友們面對精神病患不再恐慌,能夠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他們,并向他們伸出援手,幫助他們早日回歸社會。
人的心理狀態決定了人的生活質量,也決定了人的成功與否,所以心理與精神這兩個詞合在一起才叫“精心”。同時,這兩個字也是對從業者們的一種概括和贊譽,他們在用精心的態度來去解決精神和心理上的問題。
在“精心講堂”中,新華網黑龍江頻道會陸續發布心理健康小貼士《人生的49道“心”坎》。在這些精心準備的“心靈大餐”中,會指導準媽媽們如何調整情緒,如何進行胎教?生活中的快樂怎么去獲得?中年人如何在職場中進行情緒管理?老年人需要怎樣的心理關愛和心理救助等等,我們將用案例解讀人生當中的每一個節點,對照別人反思自我,讓每個受眾最終擁有一個非常健康的心理狀態,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樂、社會更加和諧。
金鳳奎:何為“病恥感”
當今社會,很多人對心理精神疾病有偏見,不少人不愿意承認自己或者親人得了心理精神疾病,那么該如何正確認識這種疾病呢?
心理精神疾病相關知識的普及率低是一個現實問題,不僅是在普通老百姓中普及率低,甚至連心理精神科之外的其他臨床科室醫生對心理精神疾病的認知度和識別率也普遍較低。而在這種低認知率下,老百姓對精神分裂癥有著明顯的抵觸心理,對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及睡眠障礙也存在著難以啟齒的傾向性,我們稱之為“病恥感”。很多時候,患者本身及其家屬的病恥感會延誤心理精神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干預,其結果是促進了病情的發展,提升了疾病治療的難度及復發的風險。
“病恥感”是如何產生的
“病恥感”是人們對心理精神疾病的認知缺陷引起的。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讀:
首先,人們普遍認為抑郁癥及精神分裂癥等心理精神疾病是不能治愈的,其實,隨著精神醫學的發展,心理精神疾病的臨床治愈率得到了顯著地提升,尤其是通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心理治療等綜合治療,大大降低了心理精神疾病的復發率。
第二,人們受基礎醫學知識和臨床醫學知識的普及,認為心理精神疾病是幾乎百分之百遺傳的。其實心理精神疾病的遺傳性方面,抑郁癥在各級親屬中的發病幾率為3.6%-14%,精神分裂癥在各級親屬中的發病幾率為4.3%-16.4%。在面對心理精神疾病的遺傳性方面,我們醫生并不是束手無策的,通過早期干預、心理干預可以幫助有家族史的患者塑造良好的人格和人際環境,以此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滿意度,最終可以降低心理精神疾病的發病風險。
第三,抑郁癥加重會發展成精神分裂癥。這也是典型的認知誤區,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的發病機制是不同的。重度抑郁癥可伴有幻聽及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然而重度抑郁癥所伴隨的上述精神病性癥狀多以自責和自罪內容為主,而且保存著較完整的自知力。相反精神分裂癥也可以表現出明顯的抑郁癥狀,但是精神分裂癥所伴隨的抑郁情緒與荒謬的妄想密切相關,而且患者的自制力是明顯欠缺的。
鑒于上述原因,患者及其家屬在面對心理精神疾病時,既怕病情會加重又怕見人和看心理精神科醫生,往往會失去最佳的治療時期。
嘉賓介紹:
金鳳奎,醫學博士,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齊齊哈爾醫學院臨床心理學教研室主任。社會兼職: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雙心學組秘書;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青年委員會秘書;日本QOL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東北-天津精神醫學論壇心理治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日本健康心理協會會員。擅長心理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
概念發展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不同領域的學者開始了對精神疾病病恥感現象的研究,病恥感的概念變的多樣化,內容也更加豐富。Corrigan和Link對精神疾病病恥感概念的研究應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種研究。Corrigan對病恥感概念的研究主要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去開展的,認為作為精神疾病病恥感的核心表現,其認知和行為特征包括三個方面:社會刻板印象、偏見以及歧視。社會刻板印象是指整個社會對精神疾病的一種固化的認知,而偏見則是社會刻板印象在認知和情感上表現出的結果,歧視則是偏見在行上表現出的結果”。Link則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去描述精神疾病的病恥感,“當被貼上標簽,刻板印象、孤立、地位喪失和歧視這些過程發生時,羞恥感就出現了”,這也可以理解為Link對病恥感概念定義的五個元素。Yang LH(2007)在西方國家現有的精神疾病病恥感理論基礎上,首次闡述了病恥感理論在華人社會文化中的發展,Yang先描述了三種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產生病恥感的機制:直接對個人的歧視、患者對負的刻板印象的內化及社會制度上的歧視。在此基礎上,作者探討了孔子學說,“面子”以及中國傳統的.對精神疾病輕蔑的態度對病恥感的影響,揭示了在華人社會患者的病恥感體驗可能更加強烈。
公眾態度
由于歷史文化和對疾病本質認識的原因,社會公眾對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持排斥態度。Link等(1996)調查美國公眾對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態度,1444例調查樣本中,63%被調查者不愿與精神分裂癥患者交往,47%拒絕與抑郁癥患者交往,對于物質濫用者排斥率則更高。Corrigan等(2007)一1通過網絡隨機調查1307人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態度,結果顯示女性比男性、白人比非白人、學歷高者比學歷低者更少認同精神疾病患者有病恥感體驗。Diana Rose等(2007)叫對英國472名14歲的中學生搜集其描述精神疾病患者的詞語,最終得到250個不同的詞,其中116個詞是流行的貶義詞,61個詞是涉及負性的情感狀態,表明青少年者如果患有精神疾病,其病恥感體驗會同樣比較明顯。Ogunsemi等(2008)1對醫科大學的高年級在校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根本不愿意把房子租給精神疾病患者,不愿與精神疾病患者做鄰居,以及不允許自己的妹妹與精神疾病患者結婚,而這些大學生在這之前曾經學習過精神病學知識。國內也有研究分析不同人群對精神疾病的態度,高氏(2001)D2I的調查發現,患者自身對精神病患者的社會價值持最積極的態度,家屬對精神病患者的社會貢獻并不樂觀,而社區居民對精神病患者持最悲觀和最消極的態度,精神科醫護人員則對精神病患者的社會價值以及是否要限制精神病患者的社會活動等的看法上比患者和家屬悲觀,但較社區居民的看法更為開朗。
“優秀的人懂得控制情緒”“這個世界不會同情弱者”“戰勝心理問題,才是成功人士”……從這些年流行的雞湯就能夠看出,許多觀念都在向我們表明心理問題的種種弊端,并教我們如何去對抗心理問題。好像作為一個正常人,就不應該有心理問題。
其實,心理疾病就像心理得了一場感冒,沒有人們想象得那么可怕。人們對身體上的“感冒”習以為常,卻很難接納心理上的感冒。
社會的偏見與歧視,讓越來越多的人無法正視心理疾病,許多心理疾病患者也因此產生了“病恥感”。
他們覺得生病是一種無能的表現,而且無論他們內心多么困擾,都沒人能夠理解他們。所以,每當心理問題產生,他們常常會下意識地逃避,陷入自責、恐懼、痛苦的深淵。
患者體驗
Dinos等(2004)列對46例精神疾病患者進行了面談,發現幾乎每個患者的言談中都會涉及關于羞恥感的經歷和感受,盡管有些患者沒有過被歧視的經歷,但仍會有羞恥感的感受,其中41例患者表示有病恥感感受,由于隱瞞病情而感到焦慮,29例患者認為病恥體驗使他們感到在受折磨。Ritsher(2004)對一些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研究也發現,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有非常強烈的病恥感感受。Rtisch等(2006)¨副對60例患有人格障礙和30例患有社交恐怖癥的女性的調查表明,這些患者都有很高的病恥感水平,并且人格障礙患者的病恥感水平高于社交恐怖癥患者。國內高氏等(2001)¨叫的調查顯示,42%的精神病患者承認自己曾受到單位不公正對待,受到同事或同學的歧視,被鄰居看不起,并導致戀愛或婚姻失敗,這其中歧視看作是病恥感的重要部分。一項對強迫癥患者的案例研究認為,病恥感是患者心理認知的中介評價系統中一種較為固定的觀念,它對強迫癥的產生有關鍵性的作用,并且認為患者焦慮的情緒可能源于病恥感。
根據2012年臺灣“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臺灣10年內確診的精神疾病病例已從7.5萬人上升至近12萬人,增加近6成,顯示家屬及病患對疾病的認知度增加,愿意積極就醫。
然而,康復之友聯盟近期針對188位精神康復者進行調查,發現63%的精神康復者在接受藥物治療過程中曾中斷1次以上,中斷原因包括自我感覺癥狀好轉、覺得治療沒效、副作用產生的不適感,心理層面包括缺乏親友支持、不敢在別人面前服藥。
該份調查也指出,6成以上精神康復者不愿病情被同事知道,主因在意旁人異樣眼光、怕遭歧視、怕被貼標簽,以及擔心工作受影響或失去朋友。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黃敏偉表示,精神康復者除了要與疾病對抗,還要面對被污名化的傷害,甚至可能因此不愿接受協助。
【教你認識心理疾病:“病恥感”是如何產生】相關文章:
心理疾病是如何產生、分析是如何治療的?11-06
心理疾病是如何在壓抑中產生的08-26
產生心理疾病的原因09-22
心理疾病在壓抑中產生10-07
心理疾病產生的10大誘因10-12
心理疾病認識誤區09-13
心理疾病產生的十大誘因09-15
心理疾病產生的十大因素10-08
多愁善感容易產生心理疾病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