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心理書籍:《超個人心理學》

    時間:2020-09-18 08:21:05 心理學書籍 我要投稿

    心理書籍:《超個人心理學》

      超個人心理學(英語: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專長于跨越自我層面的心靈研究、跨越個人領域的心理學,和人性在靈性方面的層面。超個人心理學探討著心理學與佛教、基督教、經濟學、哲學、社會學、生物學等等各種學問的關系,它跨越了各種領域,研究人的心理與靈性。它被認為是除了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行為主義(behaviorism)及人本主義(humanistic psychology)以外的“第四勢力”。

    心理書籍:《超個人心理學》

      1、簡介

      蘇蒂奇(Anthony J. Sutich,1907 —1976 )在其主編的《人本心理學雜志》1968年第1期上撰文宣稱:“心理學中的第四勢力, 即超個人心理學正在形成。”當年人本心理學興起的時候就將行為主義視為心理學的第一勢力,精神分析為第二勢力,自稱人本主義為第三勢力。隨著人本心理學被主流心理學所承認,到1960年代中期,一些人本心理學的領袖人物,包括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和蘇蒂奇等人經常討論超越人本主義的問題,他們越來越不滿人本心理學只關注個體的自我及其實現,意識到應該將自我與個人以外的世界和意義聯系起來,這個領域屬于超越的領域或超出自我關懷的精神生活領域。于是他們開始醞釀一種關注這一領域的心理學,自稱這種心理學為第四勢力心理學,或超個人心理學,且其代表人物都認為要向東方文化學習。美籍華裔心理學家李紹昆主張將其翻譯為“精神心理學”并且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臺灣心理學界也倡導以“精神心理學”之名代替“超個人心理學”,故“超個人心理學”又可稱為“精神心理學”。

      2、定義

      如果從方法論和學術淵源上下定義,那么,超個人心理學可以被理解為這樣一個學派,它試圖將世界精神傳統的智慧整合到現代心理學的知識系統中。世界精神傳統和現代心理學是兩種關于人自身的知識體系,前者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傳統宗教和哲學,其中包含著對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踐行方式,但不是以現代科學的方法和系統化的表達方式存在的;后者包含著對人的身體與心理的科學研究,但這種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割斷了與世界精神傳統的聯系。超個人心理學對世界精神傳統和現代心理學持同等尊重態度,試圖將二者結合起來,并加以創造性的綜合,進而提供一種包含身體、心理和精神(body—mind—spirit)的架構來全面地認識我們自己。

      簡言之,超個人心理學就是關于個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學,是試圖將世界精神傳統的智慧整合到現代心理學的知識系統中的一個學派。

      超個人心理學(或超個人心理治療),已經被認為是心理學的第四勢力。興起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后期。目前還在發展和完善中,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其理論基于人本主義,并受以下幾種學科、事物極大的影響:佛學理論(禪修)、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道家思想、氣功等;古印度的梵、瑜伽等哲學思想、冥想等;蘇菲密教;巫術等;目的只是為了人類開發潛能,通曉真理,了解自我,超越自我,回歸心靈,樂于助人,得到超越性體驗,甚至指明人類心靈的前進之路。

      3、研究內容

      轉換意識狀態

      超個人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核心是意識論,但它不同于西方傳統的意識理論,而是一種包含意識和潛意識在內的、分層次的、有高低級之分的意識理論。概括地說,人的意識可分為正常的意識狀態和轉換的意識狀態。前者是低層次的、分化的意識狀態,而后者則是高級的、超越自我的意識狀態。塔爾特將其定義為“個體明顯地感覺到其心理功能的模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就是說,它感覺到的不只是一種量的轉換,而且其心理活動的質已有所不同”?巳鹌占{則具體劃分了20種不同的意識狀態,其中前19種是轉換的意識狀態,而最后一種則是正常的醒覺意識。

      (1)做夢狀態。其特點是出現快速眼動,在腦電圖上呈現快波。

      (2)睡眠狀態。未出現快速眼動,腦電波呈慢速、高振幅。

      (3)入睡狀態。其特點是在出現睡眠循環時有生動的表象。

      (4)朦朧狀態。睡眠循環結束時出現的狀態。

      (5)過度警覺狀態。表現為高度集中注意和警覺,通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脅時出現,或表現為對某些藥物的反應。

      (6)困倦狀態。表現為心理活動速度明顯減慢,例如在強烈的抑郁狀態下,或由于低血糖、過度疲勞等引起的狀態。

      (7)狂喜狀態。行為有強烈的主動性或表現出欣喜若狂的情緒,有時由狂歡儀式等引起。

      (8)癔癥狀態。表現出強烈的消極破壞性情緒,如主觀暴力行為、恐懼或憤怒等。

      (9)分裂狀態。表現為人格的主要成分無法整合,例如在變態心理、多重人格等狀態下。

      (10)退行狀態。一種與實際年齡明顯不符的意識狀態,如在某些催眠狀態下,當催眠師發出年齡退行指令時,被催眠者所表現出的行為。

      (11)沉思狀態。是一種轉換、擴張的知覺形式,具有強烈的自我超越感。感知能力提高,情感體驗強烈,通常由專門的沉思訓練所引起。

      (12)迷離狀態。表現為高度的易受暗示,警覺和關注某一刺激,例如在某些催眠狀態下。

      (13)白日夢狀態。

      (14)遐想狀態。沉浸在某種幻覺之中。

      (15)內部掃描。對內部心理活動進行反思。

      (16)因酒精藥物等引起的木僵狀態。表現為接受新刺激的能力大大降低。

      (17)昏迷狀態。表現為不能接受新刺激。

      (18)儲存的記憶狀態。表現為過去的某一經歷被生動地再現或回憶起來。

      (19)擴展的意識狀態。這是由致幻劑等藥物引起的,通常不受主體控制的一種知覺方式。

      (20)正常的醒覺狀態。

      目前超個人心理學正在對這些轉換的意識狀態進行認真的研究,且有相當數量的成果出現。

      意識譜理論

      肯威爾伯是當代超個人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他于1977年和1986年提出了關于人的心理發展模型的“意識譜”(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理論。該理論把人的意識分為四個層次,即心靈層、存在層、自我層和陰影層,每一層代表著對個人本體的不同理解。

      心靈層是人的最內在的意識與宇宙的終極實在相認同時的意識狀態,它是意識的唯一真實的狀態,因而又被稱為宇宙意識層、人的最高本體層。在這里我(self)與非我(non-self)的界限被打破,即達到東方哲學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存在層表明人與有時空的心身機體相認同,正要把我與非我、機體與環境分隔開來。此時人的理性思維開始發揮作用,自我感、意志等開始發展。同時,其它因素也對人產生影響,使每個人的存在意識和經驗出現個別差異。

      自我(ego)層表明人只和他的自我意象相認同。人的有機體一分為二,一個是作為自我奴仆的肉體,另一個是與肉體相脫離的自我。人的本體意識在這一層次逐步縮小。

      陰影層是意識中最狹窄的層次,此時人只和自我意識的某些部分(或與其人格面具)相認同,自我的其它傾向則被視為痛苦的、不適當的陰影而被排除在外。

      這四個層次中只有心靈層才是唯一真實的,其它層次都是虛幻的意識層。維爾伯認為,西方心理學主張主客二分,從而把身與心、我與非我、心靈與宇宙人為地分隔開來。超個人心理學就是力圖克服這種主客二分,使心靈的虛幻分化轉變為本體意識的統一,使人的童年期、成年期和精神發展階段聯結成一個連續統一體。

      沉思

      沉思(meditation)又稱靜坐、入靜,是人類最古老的治療方法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印度雕刻中便有這種以沉思的姿態坐著的形象。近30年來,超個人心理學在推動沉思的研究和訓練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調查表明,至90年代初在美國就有600多萬人嘗試過沉思的治療或訓練。目前,沉思已成為一種流行的研究意識狀態改變的方法。人們只要經過嚴格的沉思訓練,就能深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去進行心靈的對話。這種起源于古代東方的心理訓練技術已經和現代西方的科學實證相結合,成為拓展心理學家的視野、探索心靈奧秘的一種特殊技巧。

      宗教

      超個人心理學非常關注宗教現象與神秘體驗,但它不是從宗教迷信的觀點來盲目信仰,而是試圖通過對宗教體驗的研究,探討其中的超覺智慧和心理作用。威爾伯研究超個人心理發展階段時曾確定了三個階段。第一是產生微妙的內心體驗階段。當人們在沉思、祈禱或瑜珈功訓練中,使喧鬧的心靈沉靜下來時,便會覺知到一種較柔和、微妙的意向、情感和感覺。第二是因果關系階段,此時所有的經驗對象都發生了分解,留下來的只有純意識。第三是純粹階段,經驗對象在意識中重新出現,但這是經過純粹改變的意識,是心靈的徹悟。因此,所謂神秘的宗教體驗就是訓練心靈經歷不同的'心理發展階段,產生自我超越的意識狀態。

      沃什在研究宗教現象時指出,歷史上之所以會出現這么多宗教教派和教義之爭,是因為不同教派的創立者產生了不同的意識狀態。如果能用專門的訓練方法使人產生相同的內心體驗,就能在異常的超越狀態下進行心的交流,從而全面理解宗教原始信息的深刻內涵。沃什認為,必須通過才能使人產生這種體驗,這包括三個過程。第一是智慧的吸收或成為有智慧的人。這種智慧不同于知識。智慧是能對我們進行改造的東西,而知識則是我們所具有的而且不一定能主動改造我們的東西。第二是學習和掌握一個人希望進行交流的那種文化的語言和概念系統。第三是進行翻譯,即把個人的理解翻譯成適合該文化的語言和概念,最終產生一種“阿哈”(aha,即恍然大悟)的體驗。

      4、研究特點

      研究極健康的人

      超個人心理學采用“超個人”一詞就是為了研究那些超出正常健康狀態的人,研究那些處于不同意識狀態下的人。它認為我們可能低估了人類心理成長和健康的潛能。例如,在高峰體驗、沉思和轉換的意識狀態下,人們都會產生某些深刻的內心體驗。這些體驗對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研究發現,運用特殊的訓練方法使人產生這些體驗,不僅能有效地祛除疾病,還能使人延年益壽。許多研究表明人類心靈中確有許多尚未開發的潛能。

      科學實證的方法

      超個人心理學并不反對主流心理學的科學實證方法。目前它已在心理學、生理學、物理學和化學領域發現了一些支持性的證據。例如,通過意識訓練來控制自主神經系統和軀體過程,改善心率、血壓、胃腸活動和激素分泌等;運用沉思訓練可以減輕焦慮、減少吸毒、增加知覺敏感性等。在生化研究中發現,沉思訓練還可引起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變化,從而改變人的應激反應等。總之,超個人心理學力圖運用各種科學方法來驗證這些心理現象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并探討其科學機制,以改善人的身心健康。

      心理學理論的整合

      超個人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理是相當復雜的,誰也沒有理由假設只用一種簡單的心理學理論就能把人類心理的全部復雜性包攬無遺。因此,不同的心理學理論體系應當相互整合,才能達到對人類本性的全面了解。沃什認為這種整合應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科學實證與理性思維,即運用感官觀察、數據分析和測量,對各種主客觀心理現象實驗研究;第二是內省、現象學分析和動力心理學研究,即運用描述分析、心理治療、反思研究等方法來探討那些暫時不能進行實證研究的心理現象;第三是東西方心理學研究的整合,即通過對東方的佛教、瑜珈功、道家學說、吠陀經中有關心理現象的研究,結合西方的科學訓練方法來研究超個人心理現象。盡管這三個方面的整合還存在異議,但基本反應了超個人心理學研究的當前趨勢。正如沃什所說,“關注這三種方式之一的心理學派別或知識領域常否認其它方式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但是,對于尋求包含全部人類經驗、自然潛能和發展的心理學來說,所有這三種方式可能都是必要的。”

    【心理書籍:《超個人心理學》】相關文章:

    心理書籍推薦:《心理罪畫像》05-12

    優秀心理書籍推薦06-19

    心理書籍有那些06-17

    值得看的心理書籍12-14

    說話心理學書籍05-24

    心理學書籍介紹07-24

    色彩心理學書籍:《繪畫心理學》07-14

    心理學書籍之《教育心理學》06-10

    心理學書籍之《心理學精要》06-02

    心理學書籍之《心理催眠術》04-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2020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精品日本在线观看| 精品永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 国产AV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669|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专1| 国产精品合集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视频色视频| 欧美极品欧美精品欧美视频|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1024精品免费| 欧美性videofree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专区第1集 |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男|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91| 九九热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99国产欧美精品久久久蜜芽|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网站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lv|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