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區社會福利院管理服務工作經驗總結
區社會福利院是敬養老合為一體的養老機構,現位于區龍山鄉西遼海村,全院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固定資產420萬元,床位120張。現已收養員109名,其中農村五保老人26人,城市三無老人17人,孤兒1人,自費養員65人,工作人員21人,田園10畝。
幾年來我們區社會福利院在市區民政局的正確領導下,本著市民政局局長提出的民政工作要“想新的、憑真的、干實的”九字方針,按區民政局對養老工作提出的“辦院要上等級、管理要上水平、服務要上質量、設施要上檔次、創收要上效益”的要求,把院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崗位制度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職工隊伍建設作為工作重點,實行院務管理,組織管理,制度管理,目標管理規范化。實踐使我們體會到要想抓好規范化管理首先認識要高,規章制度要全,院內管理要嚴,崗位責任制落得要實,從根本上要徹底擺脫敬老院原有的“老人三個飽一個倒”的舊的運行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適應市場經濟變化和社會老人、五保老人、城市孤寡老人的需要,要把以人為本貫穿管理工作的全過程,覆蓋管理工作每個細節,院內的設施、居住環境完全適應老人的心理和生理變化,保證老人的正常生活。只有不斷地加大管理力度才能使養老工作達到管理科學化、服務規范化、居住賓館化、庭院花園化、設備現代化、康復療養一體化。
一、領導重視,搞好基礎設施建設
年我們區民政局把改建福利院作為社會福利事業的一項重大改革,是落實“三個代表”體現民政工作執政為民的重要舉措,本著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立足高標準,著眼社會化,體現人性化的原則,解放思想,真抓實干,抓基礎設施建設,抓長遠規劃,把改擴建福利院納入了區委、區政府為人民辦好的十件大事之一。區委、區政府等五大領導班子親臨福利院進行視察,市、區民政局長、主管科長,龍山鄉主管鄉長,經常深入福利院,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局面。在沒有資金,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幫助我們院里爭取資金,創造條件,新建高標準養員樓2100平方米,工程投資2205,900元,設備投資29萬元,新建的養員樓分高中低檔,以滿足不同層次老人的需要,室內裝修達到了標準化,家具現代化,地板,地熱。每個養員室實現了三通:即通閉路,通電話,通呼叫鈴。每個樓層實現了四有:有活動健身室,圖書室,醫務室,理療按摩室。同時全院實現了自動給水,安裝了電飲水機,保證24小時供應開水,從根本上解決了多年來用水難,用開水更難的問題。
擴大了食堂、浴室及鍋爐房的面積,新建的太陽能浴室將給老人,特別是癱瘓老人提供極大的方便,隨時洗浴方便衛生、快捷。
食堂全部實現了電氣化,購置了蒸飯車、合面機、豆漿機、肉餡機、切菜機、烙餅機,冰箱、冰柜、消毒柜,灶臺、食品操作臺按衛生防疫部門的要求全部實現了白剛化,達到了最現代、最衛生、最清潔的要求,并嚴格執行主副食操作分開,生熟分開的原則,同時配備了主副食物品庫,達到食品存放整齊,干凈,衛生,分門別類。
對老人的就餐環境進行了重點的裝修,更換了餐桌、餐椅、餐具,餐廳寬敞明亮,冬暖夏涼,滿足了老人就餐要求,給老人提供了良好的就餐環境。
二、加強規范化管理,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在工作安排和要求上我們緊緊圍繞在養老服務,例如:人員安排上向生活護理崗位傾斜,減少辦公室專職人員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保證護理的質量,膳食服務上我們為老人提供需要口味適合的飯菜,作到品種多樣,花樣翻新,以滿足不同層次老人的飲食要求,總之養老工作每一項管理行為都應是以老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區社會福利院管理服務工作經驗總結】相關文章:
區物業服務收費管理調研報告07-26
公路服務區管理制度02-02
“小喇叭”送進服務區促安全管理03-02
社會消防技術服務管理規定02-08
別墅住宅區物業管理服務合同10-26
社會福利院活動總結05-26
社會福利院活動總結07-14
社會福利院的活動總結11-14
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11-07
在福利院的社會實踐范文08-04